第七章 计

楚天熠兑现了诺言,上朝的日子从不在坤宁宫留宿,但这日空缺的,过后都会想法设法的找补回来,也依旧事无巨细的吩咐坤宁宫的宫人,宠爱着柯映月,但却再没逾矩做过什幺,成全了她要做“皇后”的决心。

处理宫务,侍奉君上,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又无聊,柯映月本是极爱热闹的性子,如今也习惯了九重深宫的安静寂寥,只是这样的日子过得格外慢,她觉得好像已经在坤宁宫住了好几年,其实不过几个月而已,才到了草长莺飞的季节。

还没到端午,朝臣们奏请皇上选秀册妃的折子雪花一般递进了御书房,有的明言皇上登基一年,膝下尚无皇子,为了江山社稷,该广纳后宫,绵延子嗣;还有些精明的,早从先帝在世时,楚天熠就遣散了潜邸女眷看出了皇上对柯皇后的情谊,委婉的进言为了皇后的声名考虑,皇上也该选秀;也有几个不知道吃错什幺药的,提到了柯映月的出身,当即就被楚天熠以不敬皇后的理由贬到了蛮荒之地。

托这几位大人的洪福,别说是选秀了,连明月山庄的事情都没人提了。说是为江山社稷,其实都有私心,当今也不是嫡出,谁不想下一任天子的身上留着自家的血。可这会儿只要长眼睛的,都看出了皇上对皇后的情谊,谁家在后宫没几个眼线,都知道如今皇上对皇后是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,这会提选秀,不仅得罪皇后,还得罪皇上,以后能有什幺好果子吃。

能站在金銮殿的人,都不是什幺省油的灯,想的更加长远,虽说皇后在皇上潜龙之时就已经陪伴在侧了,但帝王的情分能维持多久?等皇上对皇后的情分淡了,再适时进言选秀的事情,岂不是两全其美,何必这会跟皇上反着来呢?

朝臣们都默契的安静了下来,但没想到,关于皇后是私生女的出身,民间开始有传言,不仅如此,还传言当今有意废后。

有说以皇后的出身,不堪为国母的;有说出身不重要,这些年明月山庄施粥散钱,赈济贫民,柯大小姐自该母仪天下的;甚至有说皇室狡兔死,走狗烹的,五花八门的传闻开始在京城的大街小巷、茶肆酒楼流传。

虽说朝臣进言选秀有自己的私心,但皇后的出身的确属实,前两年也闹过一次,但那会大家的心思都在党争上,最后辰王占了上风,自是没人再提。如今天下大定,还没怎幺提呢,就被楚天熠雷霆之威压了下去,刚消停没几天,不知道又有哪个脑子进水的,旧事重提。

早在朝臣进言选秀的时候,楚天熠就已严令干清宫和御书房的人,不得将前朝之事传到后宫,尽管映月并不在乎他是否册妃,但他依旧不想让她听见这些事情。现在已经不是以前和陈家争斗的时候了,她只需要待在自己身边,让自己好好爱她就可以了。

楚天熠能将臣子贬官,却无法堵住天下悠悠众口,传言愈演愈烈,朝臣们就是想装做听不见都不行,后宫动荡,则社稷不稳,这会进言,倒的确是为了江山社稷。

朝臣们卯足了劲想为皇上分忧,但实在想不出什幺好法子,毕竟传言除了废后这一点,都是真的,事关皇室脸面名声,这会怎幺处理都落人口实,看着龙椅上脸色一天比一天黑的帝王,朝臣们心底早将传流言的人骂了个狗血淋头。

就在朝臣们抱着上坟的心情上朝时,安王楚天皓上了折子。

说起安王,倒也算得上是幸运的一个人,他是永宁帝的长子,生母原本只是潜邸的侍女,一朝有孕,虽说有了名分,但安王生下来就不会发声,三岁那年,太医直言,大皇子的哑疾,无药可医,永宁帝因此对这个儿子十分怜爱,没到成年就封了王。

永宁年间,外戚干政,陈皇后戕害皇嗣,哪个皇子不是如履薄冰,唯有安王,过的自在随心。当今登基以后,原本交好的四皇子、五皇子,一个被圈禁,一个远赴边疆,反倒是与皇上无甚交情的安王,在京城当起了富贵王爷。

朝臣们正在好奇一向不涉朝政的安王怎幺会来了金銮殿,就被他折子里的内容炸的晕头乱向,安王直言,如今民间流言乃大理寺卿楼尚清内眷所为,意在恶意中伤皇后,请皇上为皇后正名。

朝臣们一头雾水,楼尚清原本是江北知州,当今登基后,才调至京城,升任大理寺卿,他可是皇上一手提拔的,家中也无适龄女子,前段时间选秀的事情他也没掺和,如今图什幺?

但楚天熠在看到安王的第一眼,就知道他是来做什幺的,也明白最近的事情出自谁的手笔,因为昨日安王妃去过坤宁宫。

楼尚清听着太监念的折子内容,当即就出列跪了下来,义正言辞的说道安王污蔑,但皇上一言不发。

安王口不能言,上完折子后站在那里,也没什幺动作示意,眼见场面陷入僵局,御史出列说道:“敢问安王可有证据?”

说罢就见安王又递了一个折子,楚天熠看完折子以后,示意李常将人带进来,也将折子拿了下去。

安王折子上将楼夫人做过的事情写的清清楚楚,前排的几位大臣还没看完折子,人证就已经被带进了金銮殿,众人才明白今日安王是有备而来。

听着殿中跪着的几人将流言的来龙去脉说的清清楚楚,楼尚清面入死灰,但依旧辩解道臣冤枉,他也没推卸责任,是真的不知情。

安王此时拿起太监呈过来的纸笔,写道‘我没说是你做的’,朝臣们才恍然记起,折子上说的是‘楼尚清内眷’,一时面面相觑,不知道说什幺。

就在这时,站在第三排的陆珩站了出来,朗声道:“皇上,不如将楼夫人宣来殿上对峙?

安王也适时让太监递纸张上去,写道此事事关皇后娘娘,也该请娘娘一同前来。

事情闹到这个地步,的确需要一个了断,朝臣们也看出了皇上的意思,皆进言道请皇上为皇后娘娘正名。

喜欢本书,请将本站网址收藏

相关小说